在一片寬闊的棉田里,無人機、高地隙巡田機器人分別在空中和地面智能巡查,加上在田間定點設置的各種農情監測裝置,
這些設備將多種農情信息實時傳輸至田邊的農田數據方艙,由這個“智慧大腦”經過分析后開出田間管理的最優“處方”。這
一切勾畫出智慧農業發展的嶄新圖景。
高地隙四驅四轉智能巡田機器人正在田間巡查。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蓋有軍攝
5月27日,自治區“兩區”(絲綢之路經濟帶創新驅動發展試驗區、烏昌石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科技發展計劃“農情參
數獲取關鍵技術研發與感知裝備集成應用”院士類項目現場觀摩會及項目中期績效評價會,在位于昌吉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
示范區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舉行。 該項目負責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所長吳文斌
介紹,項目立足昌吉、面向新疆,針對農情參數高精度獲取存在的要素不全、精度不高、技術裝備落后等問題,以大田作物為
主要研究對象,以“技術研發—裝備集成—示范應用”為研究主線,目標是突破地塊級農情參數獲取的關鍵技術和核心裝備,
進行核心軟硬件的綜合集成,形成天空地多角度高通量一體化觀測技術與裝備體系,解決新疆棉花生產精準管控中“數據從哪
里來”的基礎問題。
項目中期績效評價會現場。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蓋有軍攝
據了解,該項目實施2年來,研發了基于深度學習的農田地塊信息獲取技術和農情參數快速獲取關鍵技術,創制了云邊端一
體化車載傳感裝備、高地隙四驅四轉智能巡田機器人和農田數據方艙,為推進新疆智慧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自治區高度重視“兩區”科技創新工作,2022年,自治區設立“兩區”科技發展資金,從產業發展、平臺建設、人才引育
等多方面給予支持。同時,加大對兩院院士及其團隊參與“兩區”企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2023年3月,自治區“兩區”科
技發展計劃“農情參數獲取關鍵技術研究與感知裝備集成應用”院士類項目啟動。項目借助院士團隊創新資源,聯合中國農業
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以及昌吉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相關企業共同
實施。
在現場觀摩會上,項目組自主研發的“農田監測評價多模態AI智能體平臺”及其配套智能裝備在全國首次亮相。該智能體
平臺實現了基于AI模式的農田數據采集、管理、可視、分析和應用等功能一體化能力。其主要功能特點是可以快速接入無人機、
巡田機器人等智能裝備,對設備進行智能管控,實現設備的“即連即通”;實時對采集的多源多模態數據進行自動編排、快速
數據采集與管理,實現數據的“即采即用”;集成農田建設、耕地保護、智慧巡田三大場景算法,提供農田建設質量抽查與建
后管護監測、非糧化監管、作物監測、精準作業、產量預測等分析能力,實現信息的“快算快得”;能對輸入的查詢文本進行
智能識別,并展示對應的數據結果,實現結果的“快問快答”。
吳文斌介紹,目前項目在4個主要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包括:突破了農田地塊信息獲取關鍵技術,實現跨區域、高精度獲
取農田種植管理的基本單元;構建了農情參數快速獲取關鍵技術,實現及時準確獲取作物全生育期群體與個體參數;研發了天空
地一體化農情信息智能獲取裝備,提升了農情數據田間地頭分析處理能力;進行天空地一體化農情信息獲取技術與裝備集成,構
建了作物生產全過程精準感知綜合模式。
目前,該項目已在昌吉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立了2000畝示范基地。
來源:石榴云/新疆日報
編輯:魏 丹
審核:藺 歡
監審:李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