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5》顯示:我國農業生產將保持穩中向好態勢
2025年是中國“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我國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建設農業強國的關鍵時期。6月16日,中國農業
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發布《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回顧與展望了國內外宏觀經濟和農業產
業走勢,基于國際貿易和全要素生產率視角綜合研判了中國農業產業競爭力。報告預測,2025年,中國農業生產將繼續保持穩
中向好態勢。
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糧食供應總體保持穩定,中國農業更是持續發力,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大關。在主要農作
物中,稻谷、小麥和玉米均實現增產,大豆雖略有下降,但油菜籽和花生的擴種效果顯著。同時,畜牧業也呈現出穩定發展的
態勢,豬肉產量在合理調控下小幅下降,而蛋類和水產品產量則再創新高。
報告預測,2025年,中國農業生產將繼續保持穩中向好態勢。糧食總產量有望達到1.426萬億斤,大豆油料的擴種將持續
增效,棉花、糖果等農產品生產也將穩中向好。在生豬產能調控政策的作用下,豬肉進口量預計會下降,而畜產品和水產品的
供應則將保持穩定。
農業在新發展格局中處于基礎性戰略性地位,提升農業產業韌性,發揮農業產業“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是中國應
對國內外復雜形勢的現實選擇。報告聚焦中國農業產業韌性,從進口增加、氣候變化、低碳轉型三個維度科學研判中國農業產
業面臨外部沖擊時的韌性表現,進而提出優化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農產品進口策略方案。
近年來中國農產品進口規模持續擴大,價差驅動型進口特征突出。若國際農產品價格持續下行,預計中國主要農產品進口
將顯著增長,進而對國內生產造成較大沖擊,尤以玉米、牛肉和大豆影響最為顯著。為有效應對進口沖擊、提升農業產業韌性、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報告建議分類制定差異化進口調控與國內產能優化策略。
報告指出,氣候變化深度影響中國糧食產業鏈的安全與穩定。溫度升高將導致三大主糧生產環節普遍減產,同時產后環節的
糧食損失也將增加;降水量增加導致玉米和小麥生產環節普遍增產,但產后環節損失會加劇,較大程度上抵消了其對生產環節的
正向影響,相比之下,水稻會減產較為嚴重。氣候變化正以系統性、深層次的方式重塑中國糧食生產格局,呈現出區域響應分化
與作物適應能力重構的顯著特征。中國糧食產業鏈各環節面臨的氣候風險將進一步加劇,區域性影響的不確定性較大,這將影響
糧食的可獲得性、營養和品質,并對糧食儲存與流通體系造成嚴峻挑戰。為提升中國糧食產業鏈應對氣候變化韌性,報告建議制
定科學的適應戰略和行動計劃,建立健全資金保障機制,加大糧食科技創新投入,顯著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報告顯示,中國農業在實現“雙碳”目標進程中成效顯著,農業碳匯增長速度遠大于源排放速度。當前中國單位農業GDP溫
室氣體排放強度和人均排放水平均低于美國、西歐、巴西等主要經濟體和全球平均水平,單位產值農業碳排放強度下降速度遠快
于其他行業。未來農業碳減排需從生產和消費兩端協同發力,在生產端,重點推動低碳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促進農業生產效率
持續提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在消費端,積極引導居民調整膳食結構低碳轉型,在降低農產品供給壓力的同時,提升糧食和蛋
白自給水平,推動農業綠色低碳發展。
(來源:農民日報)